• 回答数

    0

  • 浏览数

    240

  • 收藏数

    0

作者: gogosemcom 发表于 2024-2-26 15:17:00
跳转到指定楼层
2月26日,我国各地2024年研究生初试成绩及国家线开始陆续公布,引发广大考生和公众的关注。本次考研报名人数虽创下8年来首次下降,但录取率依然不超过30%,竞争依然激烈。有人选择考研,是因为他们认为本科学历在就业市场上无优势,进一步深造也许能开启更好的未来。然而,这背后的深层逻辑是什么?学历真的在通胀吗?本文基于澎湃美数课的数据分析,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通过比较2010年和2020年的学历和薪资数据,设立了“薪资优势指数”这个概念。该概念是将工作年收入与当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比较。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从2010年到2020年,本科学历的受访者中,毕业3年内的整体工作薪资优势出现了较明显的下滑。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这种薪资优势指数的下降并非偶然。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的分析中,从2007年起,高校毕业生整体相对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薪资优势就已开始下降。这种优势的缓慢消退,可以理解为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结果之一。供求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前景的根本因素。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这一面。在分析了10年间大学毕业生就业薪资数据后,我们发现不同地域和行业的大学毕业生的薪资优势指数变化差异较大。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大学毕业生的整体薪资优势指数下滑得最多,而在东北和西部,本科生的薪资优势指数甚至还出现了上涨。这表明地域因素和行业发展方向都是影响大学生薪资的重要因素。

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过高的学历在就业市场上并不一定带来优势,甚至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每到求职季,高学历毕业生进入低门槛行业的新闻就引发公众的关注。这表明,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个人的实际教育程度和职业岗位所需教育程度的匹配问题相当严峻。

全面看来,尽管已经完成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但很多人的心态尚未转变,将学习的第一目标设为获得学历,而非能力。“理性地说,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学历贬值’是大趋势,我们应该更关注教育本身。”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曾在《光明日报》撰文表示,“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型,只能加速不能停滞。”

总结来看,这次考研舆情背后的深层问题是学历通胀现象及其对社会就业市场的影响。我们需要以更开阔的视角看待学历和能力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市场的变迁。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高级模式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